百度 各级党委、政府要关心、支持宗教团体建设,帮助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解决实际问题。
求贤若渴、惜才如金的泉州,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人才人口集聚。在深耕人才“港湾计划”、“涌泉”行动“20条”及2024年出台青年人才集聚“新8条”的基础上,泉州重磅推出人才人口“双增”行动方案“15条”政策措施,向全球发出最响亮的“招贤令”,积极打造“近悦远来”的人才就业创业环境。 记者获悉,为落实“双增”行动,给人才人口来泉创造优越条件,泉州依托该行动,每年动态储备5万个以上优质就业岗位,提供2万个以上实习岗位、2000个以上见习岗位,并畅通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求职渠道。一场场就业招聘、一个个优质岗位、一项项暖心服务,泉州正“泉”心“泉”意抛出“橄榄枝”,诚邀各方英才来泉发展。 实习见习有“后盾” ——提供基本生活保障、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,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。据权威部门统计,今年,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,总量再创新高。 根据“双增”行动安排,我市每年动态储备5万个优质就业岗位,举办300场线上线下招聘,求职人员可在线进行资讯查询、求职登记、简历投递,免费参加线上线下公益性招聘会。 “以龙头企业和‘专精特新’企业为重点,我们每年提供2000个以上见习岗位,鼓励离校2年内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-24岁失业青年来泉参加3—12个月就业见习。”泉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见习期间,由见习单位提供基本生活费、办理人身意外保险。见习期满后,当地人社部门给予见习单位就业见习补贴,补贴标准按每人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两倍执行。 针对在校大学生,“双增”行动整合资源实施“扬帆计划”,全面发动全市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、各类科研机构以及大型非公企业发布优质实习岗位,广泛动员大学生参与实习,并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实习单位发放实习单位补助。 “双增”行动聚焦青年实践能力培养。该行动每年提供2万个以上实习岗位,高校在校生可在线获取实习岗位信息,根据需要申请参与为期1个月的暑期实习(每年7-8月)、寒假实习(每年12月-次年2月),半脱产的春季实习(每年5月-6月)、秋季实习(每年9月-11月),或报名到专业对口企业参与职场体验活动。 有实习意愿者,可登录“海丝泉州·人才港湾”网站,进入“泉服务”—“人才人口‘双增’行动”,了解享受实习、见习、招聘等服务。咨询电话:0595-22199723。 “感谢泉州人才政策,特别是今年新出台的人才人口‘双增’行动,让我有了很好的实习机会,更加了解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。”中国环保形象大使、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张佳盛说道。他告诉记者:“通过实习经历,我也经常向身边同学推介泉州民营经济、传统文化,希望未来能回到泉州、扎根泉州,发挥专业专长,回报家乡!” 招工引才有“妙招” ——“引工大使”年度奖励最高5万元 泉州“双增”行动直击人才所需、用人单位所盼,用“真金白银”彰显“泉州爱人才”的满满诚意。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的泉州,“双增”行动创新推出“引工大使”奖励机制,对当年度为我市用人单位累计引进至少30人的员工认定为金牌引工大使,引进至少20人的员工认定为银牌引工大使,引进至少10人的员工认定为铜牌引工大使,并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引工补助,年度奖励最高5万元。其中,“金牌引工大使”或连续两年累计引进30人以上的,可申报纳入泉州高层次人才第七层次,享受相应的人才待遇和服务。 “‘双增’行动政策很给力!在泉州南安打拼,工资按时发,有夫妻房住,年底还有奖金拿。”我市首位“引工大使”九牧集团员工罗荣昌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山镇洼子村,奔赴南安九牧集团打拼,累计带动超200名老乡来泉就业。 不止于此,立足泉州民营经济发达、侨港澳台和在外泉商资源丰富的特点,泉州坚持以“政府有为”带动“市场作为”,积极调动用人主体、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参与引才聚才。 其中,依托泉籍商会、侨港澳台社团、留学生组织等统筹建设50个以上人才飞地等异地人才机构,并探索在人口流出地区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,靠前吸引各类人才资源;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“零工市场”建设力度,为引才成效明显的第三方机构发放引才招工补贴;对依托第三方引进百万年薪以上人才的用人单位,发放最高30万元猎聘补助。(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吴宗宝 通讯员林小宇 苏贤书 欧阳玥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