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 尽管还是有点违和,但这一步似乎也只有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奥迪品牌可以走。
东南网7月29日讯(通讯员 黄雅敏)“以前沟渠飘着猪粪水,路过都得捂鼻子,现在再也闻不到臭味了!”永春东平镇云美村村民邱大爷的话,道出了众多乡亲的心声。这股由浊转清的变化,正是东平镇以生猪散养环保整治为“切口”,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。一场聚焦群众“烦心事”的“小整治”,正悄然映照出基层干部的“新气象”。 从“臭水沟”到“清水渠”:数据见证作风之变 “3台吸粪车奋战5天,清运粪污800吨!”——昔日令人掩鼻的“臭水沟”重现清流,这组数据背后,是东平镇干部沉下身子、真抓实干的作风缩影。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猪养殖污染顽疾,镇党委政府迅速组建5个攻坚专班,带着《存栏减拆告知书》和图文并茂的《粪污处理明白卡》逐户上门。 在文峰村养殖户老方家,干部们掰开揉碎讲政策:既算清“一头猪污染3分地”的生态账,更说透“粪污直排涉嫌违法”的法律账。这种接地气、有温度的沟通,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。短短时间内,绝大部分的散养户从抵触转向主动配合,15家非改造户完成清栏678头,2家规模养殖场实现存栏“清零”。效率的提升,直观反映了作风的转变。村民们感慨:“干部们是真心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!” “农家话”讲透“硬政策”:沟通架起连心桥 “三格化粪池按0.4m3/头配,消纳地每4头猪配1亩……”这些专业标准如何让养殖户一听就懂?东平镇干部有办法:他们打破“会议室念文件”“墙上贴告示”的窠臼,把政策宣讲搬到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、板凳会上,用带着“泥土香”的“农家话”,把晦涩条文转化为养殖户听得懂、记得住的“土规矩”。 夜幕降临,村民张大爷院里纳凉的人群成了宣讲台。干部们见缝插针,30分钟解答27个疑问,让“要我整改”悄然转变为“我要整改”。针对养殖户关心的操作细节,镇里精心制作《散养户改造明白卡》,以表格形式清晰列明“一控两分四配末消”(控源头、分雨污、配设施、末消纳)的操作规范。“墙上文件”变“袋里卡片”,群众对环保政策的知晓率不断上升,政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在贴心沟通中被打通。 “责任链”破解“梗阻点”:协同凝聚攻坚力 “以前反映问题,部门总说‘要协调’,现在专班带着执法队直接上门!”——群众感受到的变化,源于东平镇根治“踢皮球”痼疾的决心。面对4处跨镇寄养违规猪圈,他们主动出击,打破地域壁垒协调拆除;对极少数拒不整改的“硬骨头”,则联合执法队依法拆除违规设施2处、传唤教育4户,以“零容忍”彰显整治决心。 这种“齐攻坚”的局面,离不开“责任清单”的刚性约束:镇干部包片、村干部包户,整改进度每日通报,滞后村由纪委专项督导。从“指尖减负”走向“田间实干”,从“会场耗时”转为“地头解难”,一套权责清晰、协同高效的运转机制,确保了治理梗阻的畅通。 “小切口”推动“大转变”:清风劲吹田野间 一条条重焕清流的沟渠,一张张从抵触到理解的笑脸,一组组记录变化的数字……这场生猪散养“小整治”,它折射出的这股清新政风,正从“纸面”落到“地面”,从“会场”吹向“田野”。它化解了群众的“烦心事”,密切了干群关系,更转化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、治理有效的强劲动能。 |